菊花女:渤海湾里的鲜香诗行 以匠心熬煮海洋的味道​

本网讯  辽西走廊的风掠过渤海湾,带着咸湿的海味钻进葫芦岛的街巷。这里流传着一个千年的传说:渔家女菊花智斗恶龙,化作海上仙山守护一方水土。如今,一家以“菊花女”命名的食品企业,正用一双手、一口锅、一捧海产,将传说里的鲜香熬煮成人间至味,在渤海之滨续写着跨越时空的美食传奇。

从渔港到厨房:老手艺里的海洋密码

清晨五点的兴城渔港,薄雾未散。菊花女食品厂的运输车已停在码头,渔民老张正将刚捞起的鲅鱼搬上冷链车。“这鱼凌晨三点从深海捕的,还带着海水的凉气呢!”他拍了拍鱼身,眼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悦。这样的场景,菊花女人已重复了四代——从太奶奶辈在渔船上晒鱼干,到如今用智能生产线锁鲜,不变的是对“鲜”的执着。

走进生产车间,蒸汽氤氲中,十二道工序如同一场庄严的仪式:鲅鱼现捞后在冰水里“醒”足六小时,保留肌肉的弹牙;皮皮虾手工剥壳,只取最饱满的虾肉;韭菜择根时特意留三寸嫩芽,咬下去是脆生生的鲜。第三代传承人常说:“我们卖的不是饺子,是大海写给味蕾的情书。”这种“偏执”让菊花女水饺在2019年获评“中国名宴”时,评委给出这样的评价:“咬开的不只是面皮,更是时光沉淀的匠心。”

从辽西到世界:一枚饺子的海洋叙事

在菊花女的智能速冻车间,全自动隧道以每分钟30转的速度旋转,刚包好的饺子15分钟内便被锁进-35℃的“鲜味胶囊”。这些带着海风的饺子,如今正乘着冷链车奔赴四方——京东超市的货架上,它们是都市家庭的“周末仪式感”;盒马的高端区里,它们是精致生活的注脚;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交流宴会上,它们也成了传递中国海洋文化的“味觉名片”。

企业的创新从未止步。面对Z世代对“高颜值、强体验”的追求,菊花女研发出三文鱼水饺:挪威银鳕与云南松茸的碰撞,分子球化技术锁住的每一滴汁水,咬开时是海洋与山林的双重鲜爽。“我们要让渤海湾的故事,通过一枚饺子被世界听见。”总经理李薇说这话时,车间的玻璃窗外,刚捕捞的皮皮虾正被送进生产线,泛着晶莹的光泽。

菊花女.png

从企业到社群:一片海域的共生共荣

在兴城红崖子镇的养殖基地,渔民老张数着刚到账的货款,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:“以前海货卖不上价,现在菊花女按保护价收,还教我们科学捕捞。”这家企业不仅带动周边300余户渔民增收,更用“订单渔业”模式守护着海洋的可持续——每年投入百万元培训渔民,建立从深海到餐桌的全程溯源体系,让每一枚饺子都成为“有身份证的海鲜”。

觉华岛的明月下,菊花女的海鲜水饺品鉴会正在举行。游客们捧着热气腾腾的饺子,听老艄公讲“渔家女智斗恶龙”的传说,看月光在海面上碎成银鳞。“这饺子里啊,嚼得出海的咸,品得出人的暖,咽得下整片渤海的月光。”老艄公的话,道尽了菊花女最朴素的愿景:用美食连接海洋与人心,让传统与现代在碗碟间温柔对话。

从渔港的晨雾到都市的灯火,从渤海湾的浪花到世界的餐桌,菊花女用一颗匠心丈量着大海的宽度。当工业化浪潮冲刷着传统产业的堤岸,这家扎根渤海湾的企业却以最质朴的方式证明:真正的美味,永远生长在尊重自然与传承文明的土壤之上。正如包装袋上那句烫金标语所言:“每一口都是渤海的呼吸。”在这片被山海宠爱的土地上,菊花女的故事,仍在续写——关于鲜香,关于匠心,更关于人与海的深情。

欢迎广大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新闻线索。

联系电话:13683072097,13521269116


责任编辑:吴泽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