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 黄河故道的风掠过豫北平原,裹挟着麦香钻进封丘县的厂房。这里没有传统面食作坊的烟火气,却藏着一场关于“面”的科技革命——河南霍嘉食品有限公司用二十年时间,将一捧中原小麦磨成速冻食品赛道的“黄金粉”,让老手艺在现代化车间里焕发新生,更让中国面食的名字,跟着冷链车驶向了世界餐桌。
从麦田到车间:老手艺的科技重生
2008年,当速冻食品行业还在比拼“速冻速度”时,霍嘉的创始团队已蹲在河南108县的麦场里,听老农讲“三醒三揉”的面团秘诀。太行山下的农家炕头,黄河水与面粉交融时的黏稠感,甚至冬日里擀面杖与案板的碰撞声,都被他们装进了“面食基因库”。这些藏在岁月里的味道密码,最终变成了“饼专家”系列的灵魂——不是简单复刻传统,而是让老手艺穿上“科技外衣”。
在霍嘉的智能车间,36项国家专利像看不见的手,托举着每一张饼的诞生。0.5毫米的面皮厚度误差、28道工序的精准把控,靠的是能模拟四季温湿度的发酵舱,是能让面团“呼吸”的三段式醒发工艺。首席技术师的比喻很生动:“我们要让奶奶揉面的温度,住进智能机器人的程序里。”传统与科技的碰撞,在这里不是对立,而是让“小时候的味道”有了更稳定的注脚。
从B端到C端:重新定义“速食”内涵
在郑州某海底捞后厨,王师傅的锅铲翻飞得格外从容。他把冷冻馅饼丢进沸水锅,8分钟后捞起,外皮的焦斑与现烙无异,内馅的汤汁却比手工制作更饱满。“以前自制馅饼,火候全凭经验,现在霍嘉的产品让每个徒弟都能做出师傅的水平。”这种对餐饮行业的深度赋能,让霍嘉成了海底捞、711、老家肉饼等品牌的“隐形伙伴”——仅一款微波馅饼,年销量就突破了8亿张。
疫情期间,当多数餐饮品牌为出餐效率焦虑时,霍嘉的智能车间却保持着24小时运转。从山东寿光的鲜蔬到内蒙古的草原羊肉,从新疆的有机番茄到云南的菌菇,这些跨越山海的食材在恒温车间相遇,经过清洗、切割、调味、速冻,最终变成一袋袋“即热即食”的美味。这种“从田间到舌尖”的高效链路,不仅让B端客户省去了备料烦恼,更让消费者在家也能吃到“现做的新鲜”——微波炉叮3分钟,就能还原门店级别的口感。
从本土到全球:中原味道的文化输出
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超市,标价3.99加元的霍嘉梅菜扣肉饼总被抢空;迪拜帆船酒店的自助餐厅里,改良版的低油低钠牛肉酥饼成了中东食客的新宠。这些场景的背后,是霍嘉对“中国味道”的重新诠释:保留咸香的灵魂,融入健康的理念,让传统面食成为跨文化的“通用语言”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霍嘉的目光已投向更远方。年产20万吨的智能工厂旁,全球面食研究院正在筹建;与江南大学合作的“植物基人造肉饼”项目已进入实测阶段。“我们要让世界知道,中国主食不只是馒头面条,还有能走向全球的创新产品。”总经理李建国说这句话时,窗外的麦浪正随风起伏,仿佛在回应这场关于“面”的远征。
从黄河岸边的麦田到纽约曼哈顿的餐桌,霍嘉食品用一团面粉写就了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。它不是速冻食品行业体量最大的玩家,却是最懂“面”的那个——懂传统里的温度,懂科技里的精度,更懂文化里的广度。当“每一口都是中原的呼吸”成为车间的标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,更是中国面食在新时代的觉醒。毕竟,最好的文化输出,从来都藏在最日常的烟火里——比如一张饼,一碗面,一口能唤醒记忆的鲜。
欢迎广大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新闻线索。
联系电话:13683072097,13521269116
责任编辑:吴泽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