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 6月的沈阳,第二十九届东北心血管病大会(NCC 2025)的余温未散。这场汇聚全国心血管领域专家的学术盛会上,一份《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(2025)》的发布,让“通心络”这个名字再次成为焦点——这部由国内124家医院、3797例急性心梗患者共同验证的中药产品,首次以“Ⅱa类推荐”身份写入指南,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心肌保护提供了“中西医结合”的新选择。
从临床痛点到指南突破:通心络的“破壁”之路
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,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(STEMI)”曾是临床治疗的“硬骨头”。即使患者接受了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,仍有部分人会面临心肌无复流、再灌注损伤等难题,导致心衰、再发心梗等严重后果。传统西药虽能缓解症状,却始终难以完全覆盖这些“临床空白”。
通心络的出现,为这一困局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其研发灵感源自中医“络病理论”——中医认为,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“络脉瘀阻”密切相关,治疗需“通络活血”。以岭药业基于这一理论,历经20余年研究,通过现代科技提取出通心络的核心活性成分,最终形成了“保护血管内皮、稳定斑块、促进心肌修复”的系统作用机制。
2023年,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牵头的“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(CTS-AMI)”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《美国医学会杂志(JAMA)》发表,成为首个问鼎主刊的中药随机对照试验。研究证实,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联用通心络,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30天和1年的再住院率、心衰发生率,为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提供了“循证铁证”。这一成果,不仅让通心络跻身国际视野,更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范式升级。
全链条布局:用“通络”串联心血管健康生态
通心络的突破,仅是以岭药业深耕心血管领域的缩影。作为国内现代中药创新标杆企业,其产品矩阵早已覆盖心血管疾病全周期——从急性心梗的“急救保护”(通心络),到稳定斑块的“未病先防”(另一核心产品),再到心衰治疗的“协同增效”(芪苈强心胶囊),形成了“防-治-康”一体化解决方案。
这种全链条布局,源于以岭对“心血管事件链”的深刻理解。所谓“事件链”,即从高血压、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开始,逐步发展为动脉硬化、心梗、心律失常,最终导致心衰、死亡的连续病理过程。针对这一链条,以岭药业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”,开展了5项高质量循证研究,其中两项与通心络直接相关,分别针对急性心梗和斑块稳定,为临床提供了“全程干预”的科学支撑。
创新为核:从“中药”到“大健康”的产业跃升
如果说通心络是“临床价值”的代表,那么以岭药业的整体布局则展现了“产业格局”的深度。作为一家以专利中药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,其业务已延伸至化生药、健康产业,形成“中药+化药+大健康”协同发展的格局。
在中药领域,以岭药业拥有50个中成药产品,其中22个为独家品种,覆盖心血管、感冒、糖尿病、抗抑郁等8大领域。2024年,其心血管用药市场份额升至13.66%,连续6年稳居行业第一;感冒用药、糖尿病用药市场份额均超13%,抗抑郁药、前列腺用药等新兴领域也快速崛起。
在化生药领域,以岭药业同样动作频频:首款1类化药苯胺洛芬注射液已报产,G201-Na胶囊(辅助生殖适应症)进入临床,他达拉非片、他克莫司胶囊等仿制药加速推进,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以岭药业正以“中药+”思维拓展大健康产业。从“通心络”到“津力达”,从“连花清瘟”到“八子补肾”,其产品不仅走进医院药房,更通过零售终端、健康科普等方式,成为家庭健康管理的“常备选项”。
未来:以创新之力,向“新质生产力”迈进
从通心络入选指南,到5款中药新药获批、3款化药冲刺上市,以岭药业的成长轨迹,折射出中国中药产业的“破局与超越”。其成功的核心,在于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”的创新逻辑——用现代科学语言证明中药的临床价值,用循证医学为传统智慧“正名”,用全产业链布局满足多元健康需求。
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“以岭药业的实践,为中药企业回答了三大命题——能否解决西医疗法未突破的临床难题?能否通过国际循证验证?能否构建系统创新体系?”而答案,就藏在每一粒通心络的胶囊里,藏在每一项临床研究的数据中,更藏在“让中医药惠及更多人”的初心里。
从东北心血管病大会的聚光灯,到全国医院的诊室,再到千万家庭的药箱,以岭药业用“通络”解法,正书写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新篇章。未来,随着更多创新产品的落地、更广泛的临床应用,这家“中药创新标杆”或将引领中国医药产业,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。
欢迎广大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新闻线索。
联系电话:13683072097,13521269116
责任编辑:吴泽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