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农双创中心:搭建城乡“连心桥” 续写乡村振兴“永不落幕的展销会”​​

本网讯  在北京市丰台区草桥东路的繁华地段,一座连接京郊与全国的“乡村振兴服务站”——首农双创中心,正以独特的“展销+服务”模式,书写着消费帮扶的新故事。这里既是受援地区农副产品的“展示窗”,也是城乡资源对接的“中转站”,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“永不落幕的展销会”。

“货架”到“产业链”:搭建城乡融合的“双向通道”

走进首农双创中心一层,首农物美帮扶超市的货架上,西藏拉萨的青稞饼干、新疆和田的和田枣、青海玉树的牦牛肉干、内蒙古的草原蘑菇……来自7省90个县的特色农副产品整齐陈列,顾客李女士正仔细挑选着新疆烤鸭:“这儿的货都是从当地直运过来的,味道地道,吃着放心!”

这座超市不仅是“菜篮子”,更是“帮扶桥”。通过“菜篮子+消费帮扶”模式,双创中心以补贴减免入驻手续费等方式,降低受援地区乡村企业的运营成本,让帮扶产品的经营面积占比超超市总体水平的50%。而二楼的10个地区特色展馆,则像一个个“微型产地”——西藏馆里飘着酥油茶的香气,新疆馆陈列着手工艾德莱斯绸,青海馆展示着高原藜麦……每个展馆都藏着一段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故事。

这种“展示+展销”的模式,让受援地区的农产品不再局限于“产地”,而是直接触达首都消费市场。正如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商户所言:“过去我们的牛肉干只能在本地卖,现在通过双创中心,北京市民能尝到,全国消费者也能网购,我们的‘土货’变成了‘金疙瘩’。”

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:创新模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

首农双创中心的“魔力”,不仅在于卖产品,更在于“授人以渔”。中心独创的“1+16+3+N”运营模式(搭建1个展示平台、建设16区消费帮扶分中心、打造线下线上社会动员3种营销模式、引入N个市场资源),打通了受援地区农副产品生产、运输、包装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。

“党建+消费帮扶”模式中,双创中心将党组织活动与消费帮扶结合:党员们通过“以购代捐”“以买代帮”参与帮扶,既买到优质产品,又为乡村发展助力;在“金融+消费帮扶”模式中,与建设银行合作的“北京消费扶贫爱心卡”推出满减活动,550万张“北京工会会员互助卡”也开通帮扶属性,让消费帮扶成为市民的“日常选择”;而“和田玉枣+和田玉”等IP的打造,更让农产品与工艺品融合营销——购买助力包赠送和田玉盲盒,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,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。

首农双创中心3.jpg

这些创新模式,让受援地区的企业从“被动等订单”转向“主动创品牌”。新疆和田的“和田鸭”曾因疫情滞销,双创中心不仅承接了1500吨销售任务,更利用首农的食品加工优势,将其制成烤鸭、酱鸭等新品类,销量逆势增长;青海玉树的牦牛肉通过双创中心的渠道进入北京高端市场,牧民索南感慨: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!”

“短期帮扶”到“长期共生”:书写乡村振兴的“首农答卷”

在双创中心的食品检测中心,专业仪器对每一批入驻产品进行全覆盖检验,每日随机抽检确保质量安全;在二楼的主题教育展板前,来自西藏、新疆、青海等地的帮扶故事被娓娓道来——这些故事里,有牧民通过养殖增收的喜悦,有农民学会技术后的自信,更有乡村企业从“小作坊”到“规上企业”的蜕变。

首农双创中心的意义,远不止于卖出一批产品、带动一批就业。它更像一颗“种子”,在城乡之间播撒合作的希望:通过搭建平台,让受援地区的资源“走出去”;通过创新模式,让乡村企业“强起来”;通过党建引领,让党员干部与群众“连起来”。正如双创中心工作人员所说:“我们的展销会365天永不落幕,因为助农工作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”

从京郊大地到雪域高原,从草原牧场到田间地头,首农双创中心用“展销”串起城乡,用“创新”激活乡村,用“真心”温暖民心。这里不仅是农产品的“展示窗”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加油站”——它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相信:只要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,终将一步步照进现实。

欢迎广大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新闻线索。

联系电话:13683072097,13521269116


责任编辑:吴泽鹏